那么,由良知自知何以表明良知学是一种易简之学呢?举例来说,如阳明晚年在重论知行合一之际,便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良知自知,原是容易的(《传习录》下,320)。
其实,在孔子与子思之间,究竟是曾子还是子游,要从不同方面说。人的至德,乃是道的凝聚之处,亦即工夫的落脚处。
从《论语》等记载看,子游得力于礼乐,尤其对乐教有深入领会。《中庸》云: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作者简介:何益鑫,哲学博士,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。(15)李学勤:《郭店竹简与儒家经籍》,姜广辉主编:《中国哲学》第二十辑(郭店楚简研究),沈阳:辽宁教育出版社,1999年,第18页。(28)实际上,它是以性情发生学为基础的、以心术为教化途径的、以生德于中为宗旨的成德之学。
这不仅是由于他代表后期弟子、位列文学科第一名,更重要的是他在思想上的创发。(27)此外,在先秦儒家文献中,此种用法还见于《礼记?曾子问》:孔子曰:‘吾闻诸老聃曰: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。他的伟大之处,正在于其思想的创造。
子游所开创和提倡的新的思想道路,在当时孔门之内必然引起极大的震撼。(38)一来,它不是关于人性的普遍的断语,而是对一个特殊的人的评价。在此意义上,我们可以将子游视为孔子、子思之间儒学思想发展的中间环节。在此,有两点值得注意:其一,何以孔子会说割鸡焉用牛刀?试想,若子游只是在武城推行礼教,孔子恐怕不会如此打趣。
其作者,则是孔子的直传弟子。(37)但竹简的意思,更准确说,好恶就是人性。
当然,孔子承认人性固有差别。此落处,孔子则谓之己。这些认识与理解,是子游思想成熟时期的表达,但这方面的关切,应该是一以贯之的。(26)考虑到上博本没有此段,所以还有一种可能是:《性自命出》最初成文的时候并无此段,在子游后学的传习过程中,有人补入了师说。
这一思想,与子游(或许还有其他同门)从人情角度论证礼乐的思路转变有莫大的关联。更为重要的是,《性自命出》道始于情,情生于性,情是连接性道的核心概念,具有独立的意义,在后续的修学过程中也是关键。其二,与宗旨相关,还有工夫的落处。(16)从思想史的角度说,两个文本具有隐括的关系,并不能推出它们是同一作者的作品。
那么,《性自命出》的性情-心术论,则是其长期沉潜之后的展开形态。其用心各异,教使然也。
最后一句知情者能出之,知义者能入之,从由内而外、由外而内两个方面,给出了教化得以施用的可能。如程子说,洒扫应对,便是形而上者,自洒扫应对上,便可到圣人事。
表现于外的,自然是喜怒哀悲之情。曾子曰:堂堂乎张也,难与并为仁矣。⑨据《礼记?檀弓上》,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。恣意表现、纵情宣发,那是野蛮人的方式。另,任铭善认为,《礼运》是子游自记,间有后人窜入者(参见任铭善:《礼记目录后案》,济南:齐鲁书社,1982年,第23页)。比如,他区分了生而知之、学而知之、困而学之、困而不学四等(《论语?季氏》),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(《阳货》)。
由于对内心的意识现象和情感活动的长期关切和反思,在《性自命出》中,子游展示出了一条以人性发生学为根底的,以天、命、性、情、道、义等为逻辑环节的新的思想道路。(31)陈群认为:其(指《性自命出》)主旨应当是‘教或者‘教化,其讨论的核心是如何通过教来使心产生定志,从而生德于心。
子游曰:子夏之门人小子,当洒扫、应对、进退,则可矣。(30)分章以李零本为依据。
其实,在孔子与子思之间,究竟是曾子还是子游,要从不同方面说。人的至德,乃是道的凝聚之处,亦即工夫的落脚处。
从《论语》等记载看,子游得力于礼乐,尤其对乐教有深入领会。《中庸》云: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作者简介:何益鑫,哲学博士,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。(15)李学勤:《郭店竹简与儒家经籍》,姜广辉主编:《中国哲学》第二十辑(郭店楚简研究),沈阳:辽宁教育出版社,1999年,第18页。
(28)实际上,它是以性情发生学为基础的、以心术为教化途径的、以生德于中为宗旨的成德之学。这不仅是由于他代表后期弟子、位列文学科第一名,更重要的是他在思想上的创发。
(27)此外,在先秦儒家文献中,此种用法还见于《礼记?曾子问》:孔子曰:‘吾闻诸老聃曰: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。这条道路,贯通天人、内外,融摄了《诗》《书》礼乐,经由心术的工夫,归于生德于中的宗旨。
(32)关于道四术的理解,分歧很大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(《论语?为政》)看一个人做事的方式,观察他的动机,识别他的内心状态,便能深入了解一个人。
但乐不同,时间长、收效慢,对于一般的小地方的治理,似乎是非必要的选项。这个渊源,很可能就在子游的性情论,即此篇《性自命出》。(《论语?子张》)丧礼只要致极居丧者的哀情即可。其着眼点是量上的积累,面向的是一个知识的己,而不是德行的己。
换言之,子游所开创的思想道路,对于先秦儒家思孟学派的发生,对于心性之学的发展,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。(蒙培元:《〈性自命出〉的思想特征及其与思孟学派的关系》,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、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编:《儒家思孟学派论集》,济南:齐鲁书社,2008年,第17页) (18)如陈来说:《性自命出》中有一大段论‘乐‘声,还谈到赉、武、韶、夏及郑卫之乐。
但如此的洞见,源于一颗敏锐的内心,不可着相。其实,在人性问题上,《性自命出》大体继承了孔子的观点,具有经验的品格。
以此方式,儒家的教化得以安顿,得以理解。以往有的学者指出,《礼记?礼运》为子游所作。